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English
 
 高级检索
 
 首 页  实验室概况 研究方向 研究单元 科研成果 新闻动态 合作交流 科学传播 实验室管理 招聘信息 学生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罗二仓:制冷与低温技术领域的创新者-科学中国人
时间:2006-11-09 点击:

制冷与低温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以及高新技术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罗二仓的创新研究使我国该领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罗二仓,1967年生,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科院低温中心,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科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联合博士点,或博士学位。

 

深冷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罗二仓是国内深冷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也是国际上最早开展采用单级商用油润滑压缩机驱动深冷混合工质获得液氮温度的研究者之一。自1994年起,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下,他对该技术涉及的大量热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清楚地揭示了采用混合工质大幅度提高深冷节流制冷循环效率的工作机理,发明了从液氮温区(80K左右)到230K温区(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技术工作的低温区)之间的多种新型高效混合工质制冷剂,并提出了新型高效、高可靠混合工质制冷循环以及获得50K温区的低温混合工质制冷循环和复合制冷循环。2003-2005年,作为中科院二期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新型深冷混合工质超低温冰箱产业化前期研究”负责人之一,罗二仓与合作者解决了该技术应用在超低温冰箱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和工艺,实现了产业化,使我国的低温冰箱技术处于国际前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2001年他与合作者完成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新型深冷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及其在低温冰箱中的应用研究”通过中科院院级成果鉴定;2003年受邀在美国举行的低温工程会议上作主题邀请报告;2004年他与合作者完成的“深冷混合工质制冷节流制冷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入选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3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之一;2006年他与合作者发明的“一种多元混合工质分凝分离节流深冷制冷循环系统”专利获得第九届国家专利优秀奖,该研究方向曾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中国制冷学会发明一等奖等奖励。

 

热声学基础理论和热声技术研究

热声技术是一种利用热声效应的新型能源转换和利用技术,它具有环保、高可靠和高效率等潜在优点,是目前国际上能源领域和制冷领域里最为活跃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罗二仓带领课题组经过艰辛的努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二期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在热声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重大进展和突破:提出了“聚能型行波热声发动机”概念,研制出世界上压比最大、达到1.3以上的热声发动机,最大净声功输出在450w以上,转换效率达到25%左右;采用聚能型行波热声发动机驱动的低温热声制冷机首次在国际上突破了液氮温度,目前达到65K的最低温度(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发表),并提出热声压力波放大器的发明创新,可使压力波达到1.52以上,驱动双级热声制冷机获得41K的最低温度(或2005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低温大会优秀学生论文奖);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采用聚能型行波热声发动机驱动的室温行波热声制冷机,目前获得了-65℃的最低温度,在-20℃的制冷量在270W以上,在0℃的制冷量达到405W以上,为目前国际上热驱动室温热声制冷研究中制冷量最大、效率最高的研究结果(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发表);2006年,提出“二介质耦合声学放大器”研制的热驱动二级低温热声制冷机在国际上首次突破液氢温度。他们的研究使我国目前的热声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列,受到了国内外的瞩目。

目前,罗二仓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有80篇以上为SCI、EI收录,申请专利40余项;培养硕、博士近10名,有2名获国际低温工程大会优秀论文奖,1名获中科院院长奖;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项。谈到创新研究,他说,“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精神内涵,作为一个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深感重任在肩。”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29号  邮编:100190 Email:cryo@mail.ipc.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