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English
 
 高级检索
 
 首 页  实验室概况 研究方向 研究单元 科研成果 新闻动态 合作交流 科学传播 实验室管理 招聘信息 学生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口袋里的“医生”——中科院理化所低温生物与医学实验室见闻
时间:2013-10-10 点击:

 

 

 

■本报记者 彭科峰
 
你能想象,只要随身携带一个手机大小的“小方片”,不需要跑到大医院,就可以随时洞察自己的心电数据,并获得来自“云端”的专业医疗团队的健康建议吗?如今,这样的设想已经变成现实。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科院理化所获悉,该所与清华大学医学微系统技术实验室联合研制的无线心电监测仪,已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顺利进入市场。为此,记者来到该所低温生物与医学实验室,进行了相关探访。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心脑血管疾病曾一度高居各种死因之首,直到近年来才让位于肿瘤。因此,对人体心电数据进行及时监测,为医生诊断提供精准且完整、全面的心电数据支持,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出示了一个无线心电监测仪的样品。这是一个类似手机大小、形状方正的小型仪器。乍看上去,它和一般的MP4播放器没有什么区别。启动之后,方形的显示屏上,即可出现使用者的心率波段。也就是说,它可以实时监控使用者的心电数据。
 
这款看上去十分袖珍的仪器,效果却不亚于大型医院内用于检测患者的心电仪器。甚至,它在长时间监测方面有更多优点。 “心脑血管病人不发病的时候很正常,许多情况下常规的体检并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如果经常去医院检测,不但时间成本和费用过高,而且也缺乏连续的数据。”中科院理化所低温生物与医学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的刘静博士介绍说,经过多年研究,他们开发的这一技术不但成本较低,而且可以随身携带,实现海量心电数据的长时监测和记录。一旦发现心电数据异常,该设备还可以自动发出报警,让患者提早察觉。
 
“为什么要研制这款产品?”记者问。
 
刘静回答说,早在2002年,实验室就着手有关人体各类生理参数长时监测和分析医疗仪器的研制与开发工作,并获得了相关发明专利技术。
 
“但当时的网络和电子媒介技术不够发达,硬件也跟不上。后来条件成熟了,相应仪器研制工作才得以快速推进。到2007年前后,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批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微型医疗器械技术。2010年,一家之前与我们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表示对实验室研发的移动医疗设备十分感兴趣。考虑到相应技术已比较成熟,我们就开始将技术转让给企业,推进其产业化。”刘静说。
 
“好的医疗技术,应努力突破时间、空间和费用对患者造成的负担和限制,并且力求实现医疗资源的均等化,让偏远地区的用户也能随时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刘静表示,这正是他们研制这款医疗仪器的初衷。
 
目前,合作企业中科康馨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无线心电监测仪的产品化和配套医疗服务技术方面也做了很多切实有效的研发工作,患者可以订制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让来自大型医院的专业医生,根据心电数据进行远程诊断,向他们发送各种医疗建议。“它让用户随时随地了解自身或远程关注他人健康成为现实。”
 
据介绍,理化所低温生物与医学实验室是主要从事热科学与医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微/纳米技术等领域交叉科学问题探索,力求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实验室。除了无线心电监测仪,实验室还先后研发了高端肿瘤微创治疗装备等一大批科研仪器,他们与各大知名医院的合作也日趋紧密。
 
“我们一直在提倡低成本医疗战略。无线心电监测仪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刘静说,未来他们将在面向健康管理的普惠型医疗技术方面继续发力,通过各种科技产品,争取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
 
《中国科学报》 (2013-10-10 第1版 要闻)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29号  邮编:100190 Email:cryo@mail.ipc.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