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 院士 男,1938年生于江苏金坛,是低温工程与制冷技术专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制冷学会荣誉理事长,中科院理化所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主要从事低温工程和微、小型制冷技术、低温和极低温度的获得和应用研究。曾采用直拉进排气阀式长活塞型膨胀机替代液氢研制成功氦液化器,曾领导开展脉冲管制冷技术研究,验证了双向进气脉冲管的优异性能,曾首次提出二级脉冲管制冷方案,曾领导开展混合工质节流技术的研究,目前该核心技术已成功应用到深冷冰箱的研制上。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布论文200多篇,申请专利30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2项,部委级奖4项,荣获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实验物理奖、全国科学大会奖。
罗二仓 研究员 男,1967年生,研究员,中科院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90年、1993年、1997年分别荣获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工学学士学位、中科院制冷与低温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乌克兰科学院低温物理与技术研究所访问学者,加拿大维多利亚访问学者,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访问教授。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实验物理奖、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优秀党员、中科院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低温中心先进个人等奖励。承担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家重点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项目以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等。主要从事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及其应用、热声制冷技术及其应用、以及固体制冷技术等的研究,除注重前沿基础研究之外,还非常注重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实施。在Applied phyisics Letters、Crogenics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申请专利50余项。
李青 研究员 男,1956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空泡循环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德联合培养博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访问学者,德国马普协会访问学者。在国内主持的项目主要包括总装部探索重大项目、中科院重要仪器项目、863安全液氢泵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还参加欧盟“框架六”氢能加注站技术支撑项目,主持欧洲空间防务公司、西门子公司等项目,主要从事交变流动传热、热声热机和氢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在Crogenics、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ICEC等制冷与低温工程等国际、国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专利10多项
李来风 研究员 男, 1964年生,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美国密西根大学材料系博士后,意大利国际高等科技中心材料部访问学者,中科院理化所科技委员会委员,低温材料及应用超导研究组组长。目前主持的项目主要有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若干横向委托项目。主要从事纳米材料、新型半导体制冷材料,储氢材料,巨磁阻材料,生物环境材料、应用超导低温系统、低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Adv. Mater., Chem. Mater., APL, JAP, Cryogenics, Polymer, J.Am.Ceram. Soc.等杂志上发表论文80多篇,申请专利20余项,曾获甘肃省白银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编《高温超导应用研究》,参译《走进材料科学》。
刘静 研究员 男,1969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工学学士、理学学士、工学博士,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后,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出版有10余部影响广泛的前沿性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国际会议论文50多篇,应邀撰写10篇中英文学术著作章节,申请和得到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部分成果已与企业合作实施产业化。擅长人才培养,先后有7名学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或冠名奖学金,2名博士生学位论文入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5次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优秀教师等。主要从事微/纳米流体与热学器件、微/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与仪器、高/低温生物医学技术与仪器、生物传热与传质学、新型清洁能源技术、先进芯片散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刘立强研究员. 男 1969年生,北京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博士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Asian Fellow、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访问学者、CERN 的Scientific Associate、加拿大光源访问学者、日本JSPS特别研究员、德国同步辐射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大、小型低温系统及其应用、低温系统关键技术等的研究,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低温系统的建造与调试、上海光源SSRF低温系统的设计与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低温系统非稳态过程的研究、国际直线对撞机(ILC)低温系统的国际合作研究、北京大学自由电子激光实验平台超导加速器低温系统的设计与建造。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有40余篇为SCI、EI和ISTP收录,曾荣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